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控「醣」也控「糖」
文: 鄭師嘉營養師
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控「醣」也控「糖」
目前飲食上碳水化合物建議佔每日熱量的45~60%,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其醣類來源低於45%。隨著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在媒體與臨床研究上越來越風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更成為健康減重的短期良好替代方案。
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真的可以改善代謝症候群嗎?
研究指出,攝取這樣的飲食確實可以改善代謝症候群的相關指標,例如腰圍、血壓、血糖、HDL、三酸甘油酯等。
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真的可以改善代謝症候群嗎?
研究指出,攝取這樣的飲食確實可以改善代謝症候群的相關指標,例如腰圍、血壓、血糖、HDL、三酸甘油酯等。
我國代謝症候群盛行率:20歲以上為19.7%(男20.3%,女19.3%),且隨年齡上升而有增加的趨勢。又據衛生福利部統計顯示,代謝症候群所衍生之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皆年居台灣十大死因榜中,儼然已成為我國及世界之新興重要公共衛生議題。 因此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顯然相當重要!
以下5項危險因子中,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1)腹部肥胖:(腰圍:男性≧90cm、女性≧80cm)。
(2)高血壓:收縮血壓(SBP)≧130mmHg/舒張血壓(DBP)≧85mmHg。
(3)高血糖:空腹血糖值(FG)≧100mg/dl。
(4)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HDL-C):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5)高三酸甘油酯(TG)≧150mg/dl。
其中血壓(BP)、空腹血糖值(FG)等2危險因子之判定,包括依醫師處方使用降血壓或降血糖等藥品(中、草藥除外),導致血壓或血糖檢驗值正常者。
|
※Ceriello et al.是第一位做出給予健康人口服OGTT後會降低餐後血管內皮抗氧化反應及增加破壞血管內皮指標。
※當給予高碳水化合物時,在糖尿病患上也可發現增加活性氧產物與血管內皮受損。
從這些許多文獻可以發現,飲食西化除了容易造成餐後血糖上升,更會造成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形成。
※研究指出將受試者分成攝取低碳水化合物組與高碳水化合物組,在實驗期第六個月時,以攝取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組效果較好,但實驗進行至一年後兩組飲食對體重,血壓和血糖指標皆下降。
不過,有研究認為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會減少纖維、水果或是根莖類蔬菜的攝取,並透過增加攝取蛋白質與乳製品達到飽足感。而動物性來源的蛋白質與植物性來源相比被認為含有較多的飽和脂肪。因此不建議長期(超過一年)攝取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也許可以透過調整飲食比例、降低升糖負荷(GL),維持血管內皮健康。
師嘉營養師建議
師嘉營養師建議
1. 低碳水化合物可以試著將精緻米食與麵食、糕點等替換成複合性碳水化合物(穀類食物、非澱粉類蔬菜、水果)
2. 攝取高生物利用率蛋白質,海鮮與黃豆、黑豆製品都、禽肉、豬肉等都是取代紅肉很好的選擇
3. 脂肪來源盡量有半數以上來自不飽和脂肪酸,堅果種子、橄欖油、亞麻仁油都是很好的來源
因此短期(六個月):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可以用於減重與改善代謝症候群之症狀,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影響血管內皮功能。
資料來源: Elena
Jovanovski, et al. (2015). Carbohydrates and Endothelial Function: Is a
Low-Carbohydrate Diet or a Low-Glycemic Index Diet Favourable for Vascular
Health? Clin
Nutr Res.v.4(2)
留言
張貼留言